技术服务信息
技术服务详细描述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常可引发猝死。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源性猝死( sudden cardiac death,SCD),可占所有死亡的25%。西医学在心律失常的治疗方面停滞不前,长期以来无突破性进展,临床疗效差强人意。动物模型是开发新药物及新疗法的重要基础,好的动物模型可以为进一步研究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及评价治疗手段的效果等临床研究提供良好的平台。
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研究物种为鼠类,基因明确、品系多、研究技术成熟,其中豚鼠对药物反应敏感,心电图QRs波与人类相似,但性情躁动、成活率低; 小鼠基因相似性、繁殖率高,适用于初步研究、潜在靶点的确定和遗传学研究,但其心脏在解剖学、生理、病理、代谢等方面与人类有所不同; 大鼠易操作、价格实惠,心脏结构更趋近于人类,目前国内外研究广泛应用,SD 和 Wistar 是其中最常用的品系。
造模方法
目前常用的心律失常动物模型主要分为化学药物诱导、机械法及电刺激诱导3类。消融法在实际中也有运用。通过基因工程得到的模型在实际中也有应用。
一、 化学药物诱导模型
化学药物诱发法建立心律失常模型操作过程较简单,实验条件易于控制,造模所需周期短,所造模型成功率高且较为稳定,但运用化学药物诱导动物模型不能完全排除所用药物的干扰,具有一定的药物不良反应。由于不同动物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停止药物刺激后心律失常可能消失,对抗心律失常药物药效评价会产生一定影响。常用化学诱导药物有***、乙酰胆碱、维拉帕米等,由于不同动物对不同药物反应具有差异性,实验难点在于对心率下降时间及下降幅度的控制。
二、机械法
机械刺激诱发法构建模型稳定性差,难以保证成功率。目前广泛应用冠状动脉结扎法复制心律失常模型。有研究者对大鼠窦房结区域进行结扎,心电图监测显示,模型动物心率较手术前下降30% ~ 50% ,反复出现窦性停搏及窦房传导阻滞,成功复制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模型。
三、电刺激法
电刺激法应用电刺激动物的迷走神经,通过刺激增加乙酰胆碱的释放,从而减慢心率。电刺激诱发动物模型难度相对较低,易于控制,重复性好,具有一定的可逆性。
四、消融法
01
快速性心律失常
肾交感神经消融可以对下丘脑室旁核、延髓头端腹外侧或双侧星状神经节环路进行操作,调节心脏交感神经活性,抑制缺血心肌中活性氧、组胺和5-HT的分泌而致心律失常。
02
缓慢性心律失常
射频消融法是利用电极导管的超高频热效应使局部组织受损引发蛋白质变性和血液凝固,导致其电生理活动消失,从而阻断窦房结功能。这种方法操作较简单,不需要对实验动物进行损伤较大的手术,通过电极导管进入体内对特定位置进行射频消融,所以并发症较少。
化学消融法是采用无水乙醇、甲醛溶液等对窦房结、房室交界区进行外敷或注射,使局部组织坏死损伤,引起心律失常,对设备要求不高,针对性强,但易引发并发症。
实验热线:19931682702
查看动物造模 | 心律失常动物模型的建立 产品的用户还对以下产品感兴趣









